野台羅摩
在神話流轉的映照之間
陳武康 ✕ 皮歇・克朗淳 走了一趟史詩的洪流
《野台羅摩》是臺灣陳武康(驫舞劇場藝術總監)及泰國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克朗淳舞團藝術總監)跨越國界 ✕ 文化、傳統 ✕ 當代 的合作計畫。以深刻影響東南亞文化的史詩《羅摩衍那》為開端,兩人在2017至2019兩年間走過泰國、柬埔寨、緬甸及印尼四國,拜師學舞、田野調查,提問文化的記憶如何藉由「故事」,在個人的相信和詮釋中延續。
透過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穿越歷史
《羅摩衍那》是印度最偉大的史詩之一, 千年來陶染著東南亞的文化與生活,在多樣的藝術載體中不斷創造與被創造,如同稜鏡折射出文化中看似對立卻實為一體的片段。東南亞的傳統舞蹈是敘事的、人物的、音樂身體的,舞者以舞說神話,史詩透過肉身的載體再現,每一次的展演都捲入舞者的形影,賦予舞者相信的自由與詮釋的權力——有人犧牲、有人延續、有人願意一直守候。傳統與當代、個體與文化緊緊相扣,互相滋養,史詩的身姿和靈魂在千百年的磨礪中得以不斷被擦亮,歷久彌新。
用雙腳踏出傳統的威嚴與怒,擰轉身用現在抓住故事的霧
《野台羅摩》由陳武康及皮歇・克朗淳兩人共創演出,以「說故事(story telling)」的自由與權力為核心,結合數位影像和現場電子音樂,混合不同藝術元素作為文化記憶之多聲交織,並以影像為軸,呼喚過去田野調查中拜師習舞的時光至當下此刻,讓現場演出成為記憶檔案的留存。由各流大歷史包覆個人小歷史,同時透過獨屬個人的視野及不同的藝術媒介呈現大歷史,鋪展時代與個人之間不斷匯流又分散、細膩且流動的有機連結。
兩位藝術家,在神話流轉的映照之間——追尋、提問、起舞——撥開歷史的雲霧,直視史詩與人彼此銘記的肌理。 史詩,是神的故事,也是個人的故事。
舞台監督
彭久芳、陳昭郡
影像執行
黃偉軒
影像技術
黃子晏
燈光技術指導
楊妤婕
舞臺技術指導
劉柏言
舞臺燈光技術人員
朱健鍺、何佩芹、邱顯鈞、張智凱、陳彥霖、章書宸、傅蓉、潘則安、蔣宗琦 、謝祖匡、李佩璇、林維辰、陳子晴、張甯翔
排練助理
吳和儒
製作人
黃雯
執行製作
江佩芯
攝影
陳藝堂、Nattapol Meechart
錄影
陳冠宇、陳仕恩、劉仲憲
影像紀錄中四國大師
Four Masters in the Documentary
楚拉徹特・阿那雅納克 (泰國)
Chulachart Aranyanak (Thailand),
蘇菲林・奇姆・夏皮羅 (柬埔寨)
Sophiline Cheam Shapiro(Cambodia),
薩多諾・沃爾盧約・庫蘇摩 (印尼)
Sardono Waluyo Kusumo(Indonesia),
瑞曼・文・茂 (緬甸)
Shwe Man Win Maung(Myanmar)
製作單位
驫舞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