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超親密小戲節
場次時間
包區:晴光街區
2022. 10. 15 (六) 1100
2022. 10. 15 (六) 1500
2022. 10. 15 (六) 1900
2022. 10. 16 (日) 1100
2022. 10. 16 (日) 1500
包廂:雲劇場台灣
2022. 10. 17 (一) 2000
2022. 10. 18 (二) 2000
2022. 10. 19 (三) 2000
2022. 10. 20 (四) 2000
包棟:雲門劇場
2022. 10. 22 (六) 1030
2022. 10. 22 (六) 1430
2022. 10. 22 (六) 1830
2022. 10. 23 (日) 1030
2022. 10. 23 (日) 1430
演出地點
包區:晴光街區 (福利社、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HOWSHOW共享空間)
包廂:雲劇場台灣 (線上)
包棟:雲門劇場
製作單位
飛人集社劇團
大破大立,推向後疫情時代
策展人 石佩玉
自2010年開始,十月共赴小戲節的橘色之約成為一個浪漫的約定。巷弄巡禮領隊相伴、物件偶戲之實驗提問,如同偶戲國的小旅行。過往小戲節將表演置入於日常場域,將生活空間化為「角色」「文本」「舞台」。如果改變「日常空間」的條件設定,人與物件之間會更開闊?物件除了操作、使用,還能有其他投射?今年第九屆,除了延續Performing Object討論「人與物件」,特意凸顯「空間」,將原來的三區擴增為三類表演空間-日常生活空間、雲端線上、中性空間。期待透過此大破大立,能將物件/偶形式往後疫情時代推進,實踐【超親密小戲節】成為「實驗平台」的理念。
包區:晴光街區
疫情之後,人與人的交會,既熟悉又陌生。 我們渴望回到街道的感覺,腳步越來越輕、越來越快活, 首次踏入晴光街區,即刻包下這區小戲時光。
[註] 包區:專屬導覽地圖,路線報你知。
此區包含3個實體演出節目,可選擇觀賞順序;各節目之間將以漫步方式串聯,觀賞時間(含步行)總長約100分鐘。附有小戲節專屬地圖。
路線1:《光景中途》->《∀∅⊧∞》->《發酵》
路線2:《∀∅⊧∞》->《發酵》->《光景中途》
路線3:《發酵》->《光景中途》->《∀∅⊧∞》
包廂:雲劇場台灣 (超親密小戲節X不貧窮藝術節)
在這個時代,當我們持續討論【親密感】, 不只是依據物理距離,還加入現實或虛擬的變因, 現實體感的超親密?虛擬共感的超親密?
[註] 包廂:在你的房間裡,想怎樣都行。
此區可觀賞4個線上節目,跨越時間空間,在線上穿越國境,飛往日本、荷蘭、以色列等地。每齣節目約10-15分鐘。
共同主辦:高雄市藝起文化基金會、雲劇場台灣
包棟:雲門劇場
如果有一處地方,包含關於偶的一切可能,該有多好? 這裡是偶人心中最美的理想風景,請和我們一起打造 「人 v.s. 各種定義下的偶/物件」的共生空間。
[註] 包棟:在一個時段(3小時)裡,整棟隨你逛。
發售早票、午票、晚票,以「物件」為題,包含演出、行為、裝置、展覽等多種類型。
共同主辦:雲門劇場
《光景中途》
演出地點
福利社(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演出簡介
「你們這一代是不是沒有遠大的夢想?」
「你們這一代是不是夢想比較容易被擊倒?」
夢想,是一種動力,有一個目標或未來的想望。
夢想,可能也是一種虛幻,怎麼走著走著,努力都沒有成功?
中年,是夢想的終止,還是覺醒?
時間在我們的眼前留下痕跡,考古出來,荒蕪一片。但是我們仍然試圖從這片荒蕪的塵土之中,體會出生活的質地。
在一片似乎仍舊充滿可能的「無」的風景裡,我們經歷過什麼?又能看見什麼?
閉上眼睛,是否一切美好?
備註資料
物件、偶。華語。
約 20 分鐘。
創作暨演出
彭浩秦、楊雁舒、李彥、陳守玉
《∀∅⊧∞》
演出地點
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40號)
演出簡介
一封無題之信遠道而來,儘管已經發生了什麼,儘管記憶總是失真,自靈魂剝離的那一刻,肉身蔓延於不同角落中探尋, 使隻字片語也許開展也許對折,是生命將破碎輕輕拾起細細重組的過程。從波蘭作家Olga Tokarczuk繪本作品《遺失的靈魂》汲取哲思,以物件與肢體交織回應著「初心」的呼喚。
備註資料
約 20 分鐘。
創作暨演出
薛美華、陳詣芩
《發酵》
演出地點
HOWSHOW共享空間(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4巷36號)
演出簡介
以視覺解放自我身體的親密感為重要的敍事基礎,讓刻意面對肉體成為一種再認識、一種重新找回自我的起點。
中年的身體已經使用多時,與年輕的身體比較起來,在形體、狀態的呈現有很大的差異, 如果要問什麼是中年?應該會得到綜合性的答案;不是百分之百悲觀,也有可能是注視這個年紀後重新找回身心的親密感。
從人類的發展來看,古典西洋美術的畫面中常可看見被歌頌的年輕身體,跳脫這種框架,身體可以說出什麼故事?
備註資料
影像、物件。無語言。
約 20 分鐘。
創作暨演出
石佩玉、歐佳瑞、余奐甫
《視訊通話練習 – 影片》
演出簡介
「我們怎麼相信只要透過鏡頭,螢幕上演示的種種便是可信? 是因為人們有由自己發散出,投射在畫面上的情感於是相信嗎?還是怎麼樣?」
《視訊通話練習》這個計畫,試圖在電影導演柯波拉的現場電影(Live Cinema)概念與作法下,探求除此之外的, 「現場電影」的表達與拍攝方式。
戲的一切,
從一通跨洋的視訊電話開始。
備註資料
影像。華語。
演出長度:20 分鐘。
創作暨演出
林子恆、吳伊婷、邱垂龍 (台灣/日本)
《TheTube》
演出簡介
TAMTAM 以使用多元手法打造視覺劇場而聞名。單人微型劇場《The Tube》應疫情時代而生, 高度精簡的演出形式提供觀眾極具張力且十分親密的一對一體驗。
本節目的核心是一條長2.6公尺、直徑25公分的管子, 一端設置有含燈光及聲響的微型劇場,演出沒有對白、僅透過視覺表現的兩分鐘節目; 觀眾則在管子的另一端以安全距離觀賞。
透過管子觀賞演出,如同在窺視一樣,與透過管子流洩出的音響效果,交織成令人深刻的體驗。 觀眾將完全專注並沈浸在影像與聲音,幾乎忘卻外在的世界。演出內容是專為本節目而寫的數則小故事, 每則皆伴隨原創配樂,標題包括「公路旅行」、「探戈」、「巢」、「海景」、「歌劇」、「雙胞胎」,開啟觀眾的無邊想像。 即便在疫情退去的時代觀看本節目,仍是實體劇場無可比擬的獨特體驗。
備註資料
物件動畫、戲劇裝置。演出:無語言、幕後花絮:英語。
演出長度:15 分鐘。
創作暨演出
TAMTAM 物件劇場 (荷蘭)
《BADADA》
演出簡介
由偶與物件演出的親密小劇場,邀請成人觀眾一窺芭妲妲的日常生活。 芭妲妲獨自居住在小公寓,與世隔絕的她開始與房屋和屋內的物件建立關係, 依靠內在世界滋養關係中的彼此,充滿焦慮卻想像力無邊。芭妲妲與房屋的依存關係使我們重新審視心理與生理上的自由, 同時呈現出我們耳聽目見的一切,與經驗和想像之間的落差。
備註資料
偶、物件。無語言。
演出長度:15 分鐘。
創作暨演出
Shay Persil (以色列)
《舊是捨不得》
演出簡介
探尋所謂「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這樣奇妙的因果連結。 一個試圖側寫關於物件、人心和時間三角關係的影片,揭露一角囤積癖患者的異想世界。
備註資料
物件。少量華語。
演出長度:18 分鐘。
創作暨演出
吳修和
《視訊通話練習》
演出簡介
「我們怎麼相信只要透過鏡頭,螢幕上演示的種種便是可信?是因為人們有由自己發散出,投射在畫面上的情感於是相信嗎?還是怎麼樣?」
《視訊通話練習》這個計畫,試圖在電影導演柯波拉的現場電影(Live Cinema)概念與作法下,探求除此之外的, 「現場電影」的表達與拍攝方式。
戲的一切,從一通跨洋的視訊電話開始。
備註資料
影像、現場演出。華語。
演出長度:20 分鐘。
創作暨演出
林子恆、吳伊婷、邱垂龍
《內容不詳》
演出簡介
偶然發現的遺留物,署名給任何發現的人。 拆封的過程,彷彿接觸了一位失去所有且不存在的朋友。 我們不知道他從哪裡來,不知道他是誰。 只能透過現有的物件建構,在展示、使用、品嚐和感受之後,慢慢探索勾勒出他的模樣,拼揍成一個雛象。他到底是誰? 想跟我們說什麼?我們又能為他做什麼呢?
備註資料
單人表演、講述、參與式。華語。
演出長度:30 分鐘。
創作暨演出
譚天
《木盒宇宙》
演出簡介
陸達威在一次太空任務中,意外的掉入了時空縫隙裡,一眼望去這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竟然是他小時候的房間,他必須想辦法在最短的時間內聯繫上太空站,否則將永遠困在時空縫隙中。 在無意之間,他發現了小時候所珍藏的木盒子,在開啟木盒之後, 他再度掉入了另一個回憶的時空之中,漸漸分不清是現實還是記憶, 此時,房間裡的某處傳來不明訊息的警示聲……
備註資料
影像、物件、現場演出。華語。
演出長度:25分鐘。
單場觀眾人數:30人。
創作暨演出
劉孟諴、李昶佑
《翻譯溜溜球 父與子》
演出簡介
一顆溜溜球
一條繩子
兩雙手
我與爸爸
我與孩子
是情緒勒索?
還是放飛自由?
本作品源自創作者楊元慶於2020發起的創作計畫「翻譯溜溜球」, 將溜溜球透過體態、動態、符號、聲響、性格的不同面向重新組織並賦予意義。 歡迎來看楊元慶用溜溜球說一個有關爸爸與小孩的故事。
備註資料
物件劇場、馬戲。華語。
演出長度:15分鐘。
創作暨演出
楊元慶、余奐甫
《繭》
演出簡介
捏捏頭的形狀,捏塑眉骨的輪廓,想在偶臉上捏出一道笑容時,我的嘴角也要跟著走過那道弧度。 當自己笑到臉頰都僵硬時,抬頭往往會看到兩種可能,一種是覺得這一切都是虛偽的,一種是會看見她在對我笑。
備註資料
懸絲偶、物件。無語言。
演出長度:10 分鐘。
創作暨演出
余孟儒
《考爾德叔叔的馬戲班子》
演出簡介
1926年Alexander Calder創作了「馬戲團」。 這件作品是一位藝術家的實驗和遊戲;在表演紀錄片中,他通過鐵絲玩具和動態機關, 找到了一人表演與物件關聯的基本形式。 本作品要「挪用」考爾德「一人物件馬戲」的表演形式,在劇場內引導觀眾, 創作鐵絲物件並在迷你馬戲團中完成一場即興演出。 演出的題材朝向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至今,媒體報導的相關戰爭情境。
備註資料
觀眾參與沉浸式即興創作、影像裝置。華語。
演出長度:30分鐘。
創作暨演出
盧崇真、王東浩
《意外》
演出簡介
一場意外事故,一輛廣告宣傳車撞上_____,怎麼會在這裡?駕駛員是誰?人呢?
備註資料
裝置、現場演出。華語。
演出長度:20 分鐘。
創作暨演出
黃瀚正 A.K.A. 黃曖曖
《法蘭克的紙箱》
演出簡介
作品從普普藝術家 Richard Hamilton的名言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中擷取,我把魅力變成超現實, 但仍延續了原本命題傳達流行的消費視覺,慾望製造出了科學怪人。 那些生活使用過再回收利用的紙箱雜誌,這些堆疊的圖片仿佛轉化成親密的角色, 貼近你在非現實的想法而組織出一個關於距離的故事畫面。
備註資料
裝置、參與式。
創作
詹雨樹
《肌構》
演出簡介
《肌構》發表於2010第一屆「超親密小戲節」 ,觀眾進場時, 看到一具造型上像是被削去肌肉的戲偶,以滑輪懸掛在鐵架子上, 操縱者著實驗室服裝、態度冷冽地以生肉塊的重量來驅動戲偶動作, 觀眾就像是觀看著一場勝負已定的操控實驗。演出末了,烤肉香襲來, 操縱者將現場煎熟的肉塊遞給觀眾享用,儼然形成某種共犯結構。
備註資料
裝置展覽 。
創作
鄭嘉音、梁夢涵
展覽地點
包棟:雲門劇場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很多很多地方, 小戲節帶著觀眾四界走,像秘密集會或街頭遊行。 本屆籌備過程中,我們舉辦了一次不記名票選, 問問大家印象最深的節目。精選4齣,影像重現。
節目名稱:《基本功》 (2011)
創作者:柯世宏
演出場地:永康區–學校咖啡館Ecole Café
演出節目:《24hr營業》(2012)
創作者:柯德峰、薛美華
演出場地:民生社區–6636創意生活空間
演出節目:《一 一 Double Blind 》(2013)
創作者:Baboo 、翻訳会社
演出場地:永康區-咖啡小自由
《日常生活ORDINARY LIVING》(2014)
創作者:劉銘鏗(香港)、李志文(香港)
演出場地:大稻埕-CAMPOBAG共創舞台|URS155
包區現場技術統籌
牟若婷
包區駐點
梁芯瑀、賴郁欣、袁紫庭
包區領隊
李書樵、盧冠彣、孫暐程
包區隨隊
大同大學學生志工
包廂即時翻譯
錢佳緯
包棟燈光設計暨技術統籌/
李意舜
包棟空間設計
林欣伊
包棟燈光技術指導
張君如
包棟技術
王宣文、陳柏豪、艾承諺、黃婧綺、賴郁欣
包棟前台
孫暐程、章沛恩、陳筱珈、高鈞意

林子恆、吳伊婷、邱垂龍《視訊通話練習》

黃瀚正A.K.A.黃曖曖《意外》

鄭嘉音、梁夢涵《肌構》